[Media Player 媒體播放器]再見,音樂播放器
類型:
Media Player 媒體播放器
磁帶隨身聽、CD機、MD和MP3播放器均已謝幕,iPod還能走多遠?音樂播放器已入窮途,可有前路?又一名老朋友揮手告別了。
Sony索尼周五宣佈,今年3月將停止銷售MD音樂播放器。這款曾的“高帥富”數位元產品在歷經二十年的發展後,終究走到了宿命的終點。
Sony索尼MiniDisc
自從以MP3為代表的數位音樂誕生後,音樂播放器的死逃亡運已註定。磁帶隨身聽、CD機、MD,乃至包括MP3播放器本身,均已漸漸走下舞臺。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包攬一切行動需求的時期,這些只能聽音樂的裝置顯得格格不入。
一種裝置滿足多種需求,是科技的大趨勢。人們不喜歡隨身攜帶五、六種電子產品,而是希望憑仗一款裝置,比如手機,實作通訊、影音、遊戲、聯網、辦公等多重需求。違背這一趨勢的產品不管怎樣掙紮,都難逃被小眾、被邊沿的宿命。
如今,仍在熱賣的音樂播放器,只有剩蘋果iPod。但從蘋果近幾個季度的事跡來看,iPod的銷量正在萎縮,而蘋果也不再將其視為核心業務。MD已謝幕,iPod還能走多遠?音樂播放器已入窮途,可有前路?
MD是“微型光碟(Mini Disc)”的縮寫,其卡盤中的光碟大小為普通CD的一半。隨著消費者逐步轉向不需要外部儲存介質的數位音樂播放器,Sony索尼決定不再銷售MD播放器。
天然優勢:音質
十年前,如果有人問“甚麼裝置最合適歌”,答案常常是CD機,也會有人說是MD,乃至還有懷舊人士說是Sony索尼高階磁帶Walkman。很少會有人說“用電腦上網聽”。這從一個側面揭露了音樂播放器的天然優勢:音質。
相比網路通用的MP3、WMA等音頻有損緊縮格式,CD光碟採用WAV無損緊縮,並配備專門設計的解碼電路,每一個芯片的功能也較為單一,能夠最大程度還原聲音。由於售價較高,也有許多人購買相對便宜的MD和磁帶隨身聽。這類區分的直觀感受,就是“音質”。
這一階段的消費者格外註重所謂的“音質”,即便他們從未買過正版CD或磁帶。一個客觀緣由是,當時的播放器市場魚龍混雜,的有Sony索尼、三星、飛利
浦等廠商推出的高品質產品,也有眾多山寨廠商跟風兜售的便宜貨色,播放效果差距極大。這致使消費者自但是然地將“音質”視為播放器最重要的指標。許多“小
白”在購買前請教“老鳥”,提出的要求常常只有“音質要好一點兒”。
另外一方面,中國市場上盜版磁帶和CD的泛濫,助推了音樂播放器的成功。在2004年,一張正版CD的售價約為30元(這一價格十年未變),而盜
版CD只有為5元。儘管著作權方采取各種措施“防盜”,人們依然能夠迅速複製大量劣質光碟和磁帶,賣給手頭其實不寬裕的年輕人群。在那個電腦還沒有普及的時期,購
買CD機或Walkman,是取得音樂享受的最便捷方式。
曾,大街小巷的少年們也以Walkman為標配
十年後,人們不再care音質
十年後的今天,CD機還是音質最好的便攜播放裝置。但時過境遷,消費者已不再像之前那樣只知道“音質”,價格和使用體驗成為更重要的因素。一款播放器的音質如何,其實不是大多數使用者關心的重要問題。
在文娛匱乏的年代,磁帶隨身聽、CD機等裝置是許多人唯一的文娛方式。但在電腦普及後,音樂播放器的地位開始動搖,消費者也日趨成熟。愈來愈多
的人意想到,一部幾百塊錢的播放器,一副地攤上淘來的耳塞,外加幾張盜版CD,談不上甚麼“音質”。他們只是希望在走路、看書、上廁所時,能夠愉悅自己的
耳朵。因而,MP3播放器大行其道,而用電腦聽歌同樣成為時尚。
2007年後,以iPhone為代表的智慧手機洶湧而來,不但重新發明了手機,更完全改變了文娛產業。音樂不再儲存在磁帶和光碟上,而是儲存在“雲端”,隨時可以避免費享用。這給了已顯老態的音樂播放器致命一擊。
這是音樂消費樣式的根本變革:在磁帶、CD和MP3的時期,使用者需要先把所有數據“下載”到本地(購買磁帶、光碟,或是用電腦拷歌),才能聽音樂,而且只能聽預先儲存的那幾首歌;而在智慧手機的時期,只要線上就可以聽憑何音樂。
在這一轉變中,“音質”被漸漸淡忘了,成為高階玩家的專屬名詞。他們對電腦和智慧手機的音樂播放軟體嗤之以鼻,仍願意高價購買已淪為小眾產品的
便攜播放器。CD機和MP3播放器並未完全消失,但早已離開主流。中國某廠商曾推出一款高階無損音樂播放器,音質絕佳,售價高達三千多元。明顯,這其實不是
為所有人準備的。
而對普通使用者而言,聽一聽手機裡的音樂足矣。有趣的是,某些線上音樂軟體給不同碼率的MP3音樂檔案標上了所謂“極品音質”、“流暢音質”,忽悠了許多仍懷有“音質情結”的使用者。
技術與商業的窮途之哭
音樂播放器的優勢不多,缺點卻有一大堆。除了體積較大、本錢高昂、不便攜帶等技術緣由,商業樣式的陳腐落伍也是這類裝置窮途末路的重要緣由。
從最早的磁帶Walkman,到後來的CD機和MD,使用者需要購買事例音樂,如磁帶、光碟等,才能用播放器聽音樂。這加大了本錢,也迫使使用者隨
身攜帶多種數位元產品。另外一方面,隨身聽、CD機等產品號稱“便攜”,其實其實不方便每天帶在身上,更合適放在包裡,或是擺放在桌面上。更糟的是,保護也是
一大困難。特別是CD機,光碟很容易劃傷報廢。相比之下,數位音樂不存在這一問題。即便不慎刪除檔案,也能夠重新下載,或是雲端恢復。
MP3播放器是音樂播放器的“終極形態”。它擺脫了物理介質的限制,完全擁抱數位音樂,卻未能擺脫“一臺裝置對應一個功能”的理念窠臼。在智慧
手機和應用生態系統還沒有成熟的時期,許多人會把手機塞在褲兜裡,又把MP3播放器放在口袋中,或是掛在脖子上、夾在衣領上。這曾被視為很“酷”,如今看來
卻是麻煩非常。
但是,與技術釀成的不便相比,商業樣式的短板是音樂播放器走向滅亡的深層緣由。
盜版一直是音樂出版商的噩夢,而問題的本源是出版商本身。他們習慣於效法賣黑膠唱片的思路賣音樂,幾十年不變。在出版商的想象中,藝人推出了新
唱片,粉絲們就會蜂擁到零售店購買CD和磁帶。在數位時期,這類樣式明顯不靠譜。如果可以透過更便捷的方式得到免費音樂,使用者為何還要跑到事例店排隊
呢?
卡帶、CD、MD、MP3均已閉幕,下一個會是iPod嗎?
下一個會是iPod嗎?
直到蘋果推出iPod,全部音樂產業才看到了新的曙光。他們終究意想到,音樂應當放在網上賣,價格也不能像事例唱片那末高。更妙的
是,iTunes解決了盜版的困難。Sony索尼音樂、環球唱片等巨頭紛紜與蘋果合作,在iTunes銷售唱片和單曲。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的數據顯示,2012年
iTunes和其它站台的數位音樂銷售額增長了14%,而磁帶、CD和唱片等事例音樂銷售額則降落了13%。
事例音樂大踏步邁向數位音樂,首當其沖的是音樂播放器。如今,各大廠商已基本放棄磁帶隨身聽、CD機和MD,而MP3播放器也開始主打影片功能,進化至所謂的“MP4”。在數位音樂和智慧手機當道的今天,只能聽音樂的播放器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。
從1979年Sony索尼推出首款磁帶Walkman算起,音樂播放器已走過34年歷史。仍在堅守這一領域的主流產品,只剩下蘋果iPod。但是,這款
曾顛覆音樂產業的產品,正被蘋果漸漸放棄。即便在去年9月剛剛發表新產品線,它的銷售情況依然不斷下滑。蘋果財報顯示,上個季度,iPod銷量為
1268萬部,比上年同期的1540萬部下滑18%;銷售額為21.43億美元,比去年同期的25.28億美元下滑15%。
磁帶隨身聽、CD機、MD和MP3播放器在經歷光輝後,紛紜揮手告別。下一個告別的,會是iPod嗎?